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各类矛盾纠纷呈现多元化、复杂化趋势,传统调解方式面临新挑战。黔东南州司法行政机关立足基层社会治理需求,创新工作方法,通过多项务实举措扎实推进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一、“新媒体+调解”,排查化解矛盾纠纷
黔东南州司法行政机关借助新媒体平台,打通与省综治和网格化信息平台、辖区公共法律服务机构的衔接渠道,将线上收集的矛盾纠纷转办线下调解组织化解。一是通过梳理“新媒体”群众留言、咨询等信息,排查矛盾纠纷信息,将矛盾纠纷导入相关平台或机构,一站式推送转办,实现快调快处;二是跟踪回访矛盾纠纷线索,督促解决梗阻问题,确保妥善处置;三是研判分析舆情风险,向相关部门通报可能存在负面舆情的问题,联动解决,营造和谐网络环境。
二、监地联动调处,化解重点人群矛盾纠纷
黔东南州司法行政机关指导辖区监狱部门建立调解委员会(室),积极探索在教育改造、安置帮教过程中,监地联合排查、调解和走访涉重点人群的矛盾纠纷。如凯里监狱在教育改造过程中发现一名服刑人员扬言出监后要报复其前女友,随即通知服刑人员户籍地凯里市司法所行政机关,凯里市基层人民调解委员会通过走访详细了解了该名服刑人员与其前女友的矛盾纠纷情况,又即时联动其前女友所属地司法行政机关,通过监地联合、部门联动、提前介入调解、法治教育及跟踪落实,成功促成双方和解,消除了风险隐患。此案例不仅体现了基层治理中跨区域协作的重要性,也为防范刑释人员再犯罪提供了实践参考。
(图为凯里市司法局联合监狱管理部门、属地司法行政机关及政府、派出所,通过跨部门联动调解纠纷)
三、诉前沟通协商化解行政争议,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黔东南司法局组织成立了行政复议调解委员会,并聘请5名专职调解员,具体负责行政复议调解、诉前沟通协商等相关工作,在推进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方面不断探索创新,调解委员会成立以来在组织机构、工作机制、案件范围、服务保障等方面经历了三次迭代升级,工作成效逐年提升。2024年全州共沟通协商行政争议案件267件,成功116件,成功率43.45%;2025年一直在持续推进,诉前沟通协商成为化解行政争议、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手段。
(图为黔东南州司法局行政争议诉前沟通协商会议现场)
四、提炼经验,创新基层治理方式
黔东南州在化解矛盾纠纷中注重提炼经验,创新基层治理方式。从江县贯洞镇坚持法治思维与民族传统相结合,创新运用“鼓楼议事”的传统方式,成功化解了归省村与宰门村因岩龙石场界限划分引发的16年山林土地权属纠纷。此外,黄平县谷陇镇通过精心打造并深入推行“团队+四心调解”社会治理创新模式,实现了矛盾纠纷数量锐减、命案零发生的良好态势。这些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治理模式。
(图为从江县贯洞镇成功化解归省村与宰门村16年山林土地权属纠纷调解现场)
黔东南州司法行政机关通过“新媒体+调解”排查矛盾纠纷线索、监地联动调解、提炼经验创新基层治理方式以及行政复议化解纠纷等四项举措,有力推进了矛盾纠纷的化解工作,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积极作用。未来,黔东南州司法行政机关将继续深化创新实践,不断提升矛盾纠纷化解能力水平,为打造平安黔东南、法治黔东南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