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黔东南州的山水之间,黄平县谷陇镇曾因经济文化发展滞后、多民族聚居情况复杂等因素,被无奈地贴上了“大乱”的标签。曾经刑事犯罪高发,社会治理难题重重,成为谷陇镇亟待突破的困境。然而,历经不懈探索与创新实践,如今的谷陇镇已实现了令人瞩目的华丽转身。通过精心打造并深入推行“团队+四心调解”社会治理创新模式,谷陇镇成功推动矛盾纠纷数量在三年内锐减43.4%,并持续保持命案零发生的良好态势,社会治安状况实现了从混乱到有序的根本性转变。这一了不起的蜕变背后,是当地党委坚强有力的统筹引领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治理的生动实践,是本土民族智慧与现代法治建设深度融合、相得益彰的成果展现,更是“团队+四心调解”工作法在基层这片广袤土壤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有力见证。
黄平县谷陇镇俯瞰图(黄平县司法局 供图)
一、党委统筹汇聚强大合力,构建“三级联动”治理新格局
谷陇镇地理位置独特,地处黔东南三县市交界之处,少数民族人口占比高达98%。曾经“铁道游击队”“撬保险柜”等负面标签如阴霾般笼罩,让这里成为刑事犯罪的高发区域。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谷陇镇党委紧紧抓住“法治黄平”专项治理这一关键契机,精心谋划、全力构建起“1+3+N”的全方位、多层次治理体系,为破解治理难题奠定坚实基础。
(一)“1”个专班高效统筹,筑牢核心引领
谷陇镇专门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亲自挂帅担任组长的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充分整合司法、公安、民政等多达12个部门的优质资源,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同时,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周研判、月调度”工作机制,确保对各类问题能够及时发现、精准分析、有效解决。在过去三年的时间里,累计召开联席会议多达47次,通过深入细致的研讨,成功研判并妥善处置重大风险隐患23起,为全镇的和谐稳定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核心引领作用。
(二)“3”级网络全面覆盖,夯实基层根基
在镇级层面,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负责统筹协调全镇的调解工作。在26个村(社区),精心配备专职调解员,确保基层调解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在“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基层治理平台框架下,依托“一村一警一法律顾问”工作模式,将社会治理的触角进一步延伸到每一个角落,形成了一张严密的“镇-村-组”三级调解网络,快速感知并处理基层出现的各种矛盾纠纷,将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
(三)“N”元力量协同作战,激发治理活力
谷陇镇大胆创新,积极组建7类特色调解团队,涵盖山林土地、婚恋家庭、医疗纠纷等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多个领域,广泛吸纳寨老、乡贤、法律工作者等共计120余人参与其中,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和特长,形成了强大的治理合力,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治理目标。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自2022年以来,全镇矛盾纠纷化解率始终保持在100%的高位水平,信访量同比大幅下降68%。凭借在社会治理方面的卓越成效,2024年谷陇镇成功创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乡镇”,成为基层治理的典范。
二、民族智慧赋予全新动能,打造“四心调解”特色品牌
谷陇镇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拥有深厚的苗族文化底蕴,其中“寨老评理”“古歌传情”等传统习俗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治理智慧。谷陇镇巧妙地将这些民族文化元素与现代法治理念相结合,创新推出热心、巧心、耐心、恒心“四心调解”工作法,让法治的种子在基层社会治理的肥沃土壤中生根发芽。
(一)热心团队凝聚民力,搭建沟通“连心桥”
一是“五老调解团”大显身手。谷陇镇精心吸纳20名退休干部、寨老、教师组建了“银龄调解队”。这些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充分发挥自身“人熟、地熟、情况熟”的独特优势,在各类矛盾纠纷调解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在龙某刑满释放前的跨区域调解工作中,团队成员巧妙运用民族传统的“砍香”习俗作为切入点,生动形象地向当事人讲述“树有根、人有情”的朴素道理,成功打动双方当事人,促使潘某最终退还了4.2万元赔偿款,为矛盾的圆满解决画上了句号。
司法所工作人员在为群众调解矛盾纠纷。(黄平县司法局 供图)
二是“双语调解”打破沟通壁垒。为了更好地满足多民族聚居地区的调解需求,谷陇镇专门组建苗汉双语调解小组。他们创新性地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条款巧妙编成苗族古歌,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苗歌普法”形式,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和纠纷调解工作。这一独特的方式不仅有效打破了语言沟通障碍,还极大地增强了群众对法律知识的接受度和认同感,成功化解婚恋纠纷28起,成为民族地区法治宣传与纠纷调解的成功范例。
(二)巧用“两把钥匙”巧心调解解开症结
一是“情感钥匙”化解积怨。面对龙某因5万元借款纠纷引发的纵火案这一复杂情况,调解团队灵活运用“冷却降温法”。首先,安排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对情绪激动地龙某进行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帮助其平复情绪。然后,采用“背靠背”调解方式,分别与双方当事人进行深入沟通交流,最终成功促成双方达成“赔偿抵扣损失”的合理解决方案,有效化解了多年积怨,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二是“案例钥匙”促进共赢。谷陇镇积极建立“类案调解数据库”,针对山林纠纷这一常见难题,充分借鉴“寨老分山”的传统智慧,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制定了“历史界限+卫星测绘”双认证标准。通过这一创新举措,在过去三年里成功化解此类纠纷63起,为解决同类问题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实现了纠纷化解与社会发展的互利共赢。
当地群众在学习法律知识。(黄平县司法局 供图)
(三)耐心普法润物无声,培育“法治苗乡”
一是“流动法治夜校”走进村寨。为了提高群众的法治意识,谷陇镇精心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改编成苗族飞歌,通过“鼓楼普法”“火塘夜话”等充满民族特色的形式,将法律知识送到群众身边。这一举措极大地激发了群众学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群众学法参与率从最初的32%大幅提升至89%,在苗乡大地营造出浓厚的法治氛围。
二是“以案释法”树立标杆。谷陇镇认真编印《谷陇调解案例集》,精心收录跨区域调解、婚恋纠纷化解等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22个。这些案例不仅是谷陇镇调解工作的生动实践记录,更是作为“法律明白人”培训的优质教材,通过真实案例的示范引领作用,有效提升了基层群众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四)恒心跟踪巩固成果,编织严密“回访网”
一是“三色管理”防止反弹。谷陇镇对已化解的纠纷实行精细化的“红色高危户周回访、黄色重点户月跟踪、绿色一般户季走访”三色管理模式。在过去三年里,累计回访1200余人次,通过持续的跟踪回访,及时发现并有效防止矛盾复发17起,确保了每一个矛盾纠纷都得到彻底解决,维护了社会的长治久安。
二是“积分超市”激励参与。为了进一步激发基层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谷陇镇创新性地将矛盾调解工作纳入“文明积分”体系。群众通过参与普法宣传、纠纷调解等活动,可获得相应的积分,并凭借积分在“积分超市”兑换生活用品。这一创新举措极大地调动了群众参与基层自治的热情,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社会治理格局。
三、创新机制提升工作质效,探索“三跨融合”调解模式
谷陇镇地处三县市交界,跨区域、跨民族纠纷时有发生。针对这一特殊情况,谷陇镇积极探索创新,构建起“三跨三同”调解机制,为有效解决复杂纠纷开辟了新路径。
(一)跨区域协作,实现“同频共振”
谷陇镇与凯里市、台江县携手合作,共同建立“边界纠纷联调中心”。通过这一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过去三年里成功通过远程视频调解跨省纠纷9起。在处理龙某案件时,谷陇镇联合凯里市司法局、大风洞镇政府开展“云调解”,实现了“人在狱中签协议、钱在释放时交付”,打破了地域限制,提高了纠纷解决效率,为跨区域纠纷调解提供了高效便捷的解决方案。
规范化建设后的谷陇司法所外观。(黄平县司法局 供图)
(二)跨民族文化,秉持“同心同德”
在调解过程中,谷陇镇充分尊重和保护各民族文化,既严格引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条文,确保调解结果的合法性和公正性,又巧妙融入苗族“议榔”等传统习俗,制定“双轨制”调解协议。这种将法律刚性与民族习俗柔性相结合的方式,既保障了法律的权威性,又充分尊重了民族文化和群众意愿,有效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谐。
(三)跨部门数据,做到“互联互通”
谷陇镇积极搭建“智慧调解”平台,通过整合公安、法院、司法行政等部门的数据资源,实现了纠纷预警、分流、化解全流程的数字化管理。这一举措大大缩短了纠纷响应时间,较以往缩短了60%,提高了工作效率,为精准高效解决矛盾纠纷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和技术保障。
四、治理蝶变开启全新篇章,从“被动维稳”迈向“主动创安”
如今的谷陇镇,在“团队+四心调解”工作法的推动下,正经历着全方位、深层次的华丽蝶变。
(一)经济活力显著增强
随着社会治安状况的持续好转,谷陇镇的旅游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2024年,西江千户苗寨至谷陇旅游专线正式开通,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带动当地增收300余万元。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还进一步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为谷陇镇的经济腾飞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民心温暖和谐稳定
谷陇镇新建了“风雨桥调解亭”等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调解阵地16处,这些调解阵地不仅为群众提供了便捷的调解服务场所,更成为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群众对调解工作的满意度大幅提升,达到了98.7%,充分体现了群众对谷陇镇社会治理工作的认可和支持,进一步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文化繁荣丰富多彩
谷陇镇将法治元素巧妙融入苗绣、芦笙舞等传统民族文化艺术形式,精心创作了《法治苗乡》等文艺作品12部,其中3部作品荣获省级奖项。这些文艺作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法治理念,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也展示了谷陇镇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促进了民族文化与法治文化的深度融合。
司法所工作人员在走访群众排查社会矛盾风险。(黄平县司法局 供图)
从数据的变化中,我们更能直观地感受到谷陇镇的蜕变:2022年,全镇纠纷总量为143件,化解率达到100%,刑事案件发生27起,治安案件发生89起;到了2023年,纠纷总量下降至121件,仍保持100%的化解率,刑事案件减少至19起,治安案件减少至65起;2024年,纠纷总量进一步下降至87件,化解率持续保持100%,刑事案件仅发生9起,治安案件发生42起。这些数据充分证明了谷陇镇在社会治理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谷陇镇的成功实践为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启示。它清晰地表明,在民族地区推进社会治理工作,既要深入挖掘和传承“寨老评理”等本土民族文化基因,汲取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力量,又要与时俱进地注入法治建设的时代内涵,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展望未来,黔东南州将以谷陇镇为典范,进一步深化“团队+四心调解”模式,不断探索创新,持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在美丽的苗乡侗寨,继续书写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精彩篇章,让“法治之花”在民族文化的肥沃沃土上绽放得更加绚烂多彩,为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