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来,黔东南州狠抓法治宣传,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宣传为核心,全领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着力培育社会法治意识,推动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提质增效,不断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构筑坚实的法治社会基础。
一、广泛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和宪法宣传教育,树牢法治意识
认真组织开展“宪法宣传周”活动。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宪法为宣传教育核心,多形式开展送法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军营、进网络等主题活动,向全州各族人民群众广泛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和宪法的重要意义。举办“12·4”宪法宣传周领导干部专题法治讲座。邀请省、州专家开展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主题授课活动,不断加强全州党政领导干部法治意识,提升法治素养。举行十八周岁成年学生宪法宣誓仪式。各县(市)组织十八周岁成年中学生进行宪法宣誓活动,共有15000余名在校中学生、大学生进行宣誓活动,引导广大师生牢固树立宪法意识,深入领会宪法实质,认真履行宪法使命,坚定维护宪法尊严的决心和弘扬宪法精神的信心。开展以“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为主题的“一条街”法治宣传。州级部门与凯里市联合开展法治宣传活动,共发放法治宣传资料20000余份,展示法治宣传展板50余块,悬挂法治宣传横幅150余条,解答群众法律咨询200余人次,为广大市民群众奉上了丰盛的“法治大餐”。
二、广泛推动民法典宣传教育,推进保障民法典全面有效实施
将民法典宣传纳入中长期发展规划。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宣传纳入黔东南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出台《法治黔东南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黔东南州法治宣传教育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作为“十四五”期间重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宣传活动。按照“谁执法谁普法,谁主管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原则,结合宣传部门“三下乡”宣传活动,推动民法典进机关、进学校、进乡村(社区)、进企业、进军营、进家庭、进网络、进公共场所。组织高校法学专家学者、资深法律工作者和律师等人员成立黔东南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百人宣讲团,深入企业、学校、社区等地广泛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普法宣讲活动197场次,受益群众2万余人。举办“全州青少年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知识竞赛”,掀起全州青少年学习民法典热潮。民法典颁布一周年之际,各县市在当地广场、车站、步行街、乡村、易地搬迁社区等公共场所同步开展声势浩大的“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主题集中宣传活动,推动民法典融入日常生活、融入基层治理、融入法治实践。积极拓展新媒体民法典普法平台。黔东南州司法局创作《小家大法典》《乡村有法宝》系列黔东南方言普法短剧和黔东南普法哥民法典释法专辑。黔东南州雷山县在县电视台开设双语普法栏目《小雷微普法》,以苗汉“双语”对话等方式演绎法条和案例。黔东南州天柱县联合融媒体中心、律师事务所开办民法典普法专栏,在金凤广场大屏幕推出普法专题栏目《您身边的法律顾问》解说日常法律知识。
三、广泛推进法治人才队伍建设,探索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实践
开展农村“法律明白人”培训。组织全州村(居)法律顾问、村(社区)“两委”成员、人民调解员、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等“法律明白人”共1.4万余人参加“推进民法典实施贵州省基层普法队伍‘万人大培训’”,组织开展民法典宣传、讲座共计418余场次。通过前期法律明白人线上集中授课、后期线下定向指导培训,各村(社区)人民调解员等法律素养得到一定提高。深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规范化建设。在丹寨县、黎平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和凯里市上马石等5个公共法律服务站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积极推进州、县、乡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全覆盖。截至目前,全州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3639件,值班律师提供法律帮助1271次,实体平台提供咨询10544人次,办理公证3805件,办理司法鉴定1090件。创新模式保障省际边界和谐稳定。黎平县积极探索接边地区社会治理“五联共建”新模式,建立组织联建、矛盾联防、纠纷联调、普法联宣、法律联援的“五联共建”机制,实现省际接边村寨基本实现无刑事案件、无治安案件、无群体性事件、无安全事故、无吸毒贩毒人员的“五无”目标。
四、广泛组织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引领乡村法治建设
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通过积极指导村规民约制定,培养广大农村群众法治思维和法治素养,努力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2021年,我州凯里市开怀街道上马石社区等4个村(社区)获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命名,凯里市下司镇清江村等33个村(社区)获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命名,凯里市白果井街道金九村等122个村(社区)获州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命名。依托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促进民族团结。在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中,注重与少数民族地区语言习惯、风土人情、文化背景等地方元素相结合,不断拓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与法治文化深度融合,调动农村干部群众学法用法的积极性,增强民族团结和法治观念、依法办事的能力,增强乡村普法针对性和实效性,服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和谐稳定。